《翟兴祖造像碑》全称《北魏正光四年翟兴祖造像碑》,此本约10年前拓本,特别注意此本佛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拓全,一般拓本仅拓一佛二弟子,高手所拓,拓工尤好,由于是造像碑个别地方有裂,已粘贴完好,特此说明。
此碑1984年在偃师县南蔡庄宋湾村发现,碑高1.11米,宽0.40米,厚0.11米,呈长方形,青石灰岩质,现存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。
造像碑前、后、左、右均有造像,造像形式分高浮雕和浅线刻两种,造像内容分佛龛、佛传故事和施主肖像,正面中间为造像记,主要叙述以翟兴祖等人发愿造像之内容。该碑保存较好,造像艺术精湛,苍劲有力,笔画变幻,刻工细腻,对于研究北魏洛阳寺院分布、佛教造像艺术、文字书法、民族融合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。
碑身正面分三层两种内容,第一层即上部,刻一高0.30米,宽0.34米,深0.05米的屋形龛,龛中为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。主佛释迦牟尼,高0.24米,结跏趺坐,叠涩式羊肠衣纹垂于须弥座前,其鼻、手略残缺,头梳螺髻,二目俯视,眉作微弧,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,内着僧祗支,胸脯微露,右手半举,五指伸展向下,掌心向外;左手置于膝上,五指伸展向下,掌心向外,双手施无畏愿心印。身后有圆形头光和火焰纹背光,释迦形象庄重,仪态安详。其左侧弟子,光头胖脸,眉清秀,微露笑意,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。左手下垂,握一锁状物,右手半举,紧握莲花蓓蕾,文静温顺,从形象看当是阿难。左侧弟子前额凸起,眼窝内凹,右袒,露着栉比的肋骨,身披右袒式袈裟,面目表情老诚刚毅,应是迦叶。释迦弟子在造像上一般都是迦叶侍左,阿难在右,而此造像碑上则是迦叶和阿难的位置颠倒。菩萨均头戴宝冠,面部清癯,身躯修长,袒上身披巾,下穿长裙,赤足立在莲台上。左菩萨,左臂下垂,手提净瓶,右手托摩尼宝珠;含睇微笑,身躯微扭,体态轻盈潇洒,仪表妩媚。此龛中五尊造像,精巧细致,均富有内在的含蓄美,艺术风格和世俗化了的龙门石窟宾阳洞造像十分近似。
该龛帷幕左右两角对称各刻一个头梳高髻的飞天,袒上身,下穿紧身裙,赤足,手捧供果,衣带飘扬,凌空翱翔。帷幕之上的幔帐分层饰以长方形、三角形、葵花瓣连续图案,十分华丽。
龛下刻一细颈鼓腹瓶,瓶内插一朵盛开的莲花。按碑下题榜“香花主支僧安”,此花当是供佛之香花。花瓶两侧分别蹲一线刻的护法狮子,二狮作回首状,胸毛分披似羽翼,尾巴翘起,长舌下垂,形象生动。
碑身第二层,即中部,为造像记,魏碑体20行,满行11字。其书法精美遒古,峻宕朴茂,结构扁方疏朗,内紧外松,多出隶意。此造像记虽属正书,行笔却不拘一格,风骨内敛,自然高雅。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,方圆兼施,以求刚柔相济,生动飘逸之风格,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。
第三层,即下部,为上下三排,每排8人的线刻人物,是该碑的捐资者。人物高11厘米,都整齐划一地刻在长12厘米,宽3.20厘米的长条界格内,以中间两行题榜为界,左右各4人,相向对站。这24人为男性,从衣冠上看,可分两种:少数人头戴平顶圆冠,冠下面有玉饰,冠下插发簪,身著短袖襦长裙,腰束带,在腹部打结,足登云头履,多数人物头戴锐顶小帽,插有发簪。部分人物颔下有几根短髭。所有人物均拱手腹前,持一枝长茎莲花或蓓蕾,形象肃穆,虔诚恭谨,每个人物肖像都有题榜姓名。
这通碑中有官衔者,如扫逆将军、扫虏将军、殄寇将军、平昌令、汝南令,按《魏书》载皆从八品,典祠令则从九品。有官衔者9人,《魏书》均不见传。碑中人物绝大部分是平民百姓。可以说,该造像碑是一些下级官员和多数百姓联合捐资所刻。
该碑除碑身上正面上部龛中,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外,其余佛像及人物等全部为线刻。其中释迦及思维、禅定、化生5个,比丘撞钟、狮子2,有姓名的男施主肖像70名;除去宋老德、卢显庆2人名字重出外,实有68名;女施主肖像14名。全碑前后左右共刻人物120名(包括无题榜姓名的9名,侍者15名),这些人物布局有序,男女分明,线条流畅,构图简练,刀法娴熟,因此,可以说该造像碑是一幅造诣高超的素描画卷。
https://www.meipian.cn/2e2sm8co?share_from=self&share_user_mpuuid=3a5795af403747f7ecf5f87943a3f7fa&u